10月15日一早,我上了八年级上册的第十二课《新文化运动》。本想把这节课讲得精彩,但现实却让我感到十分遗憾。下面,我想谈谈我的教学反思。
教学设计缺陷
教学设计并未严格遵循教研室制定的历史课堂流程。在课程设计上,未从课程标准、教材内容、学生实际情况以及评价标准等多个层面进行细致规划。每节课都应紧扣单元主题,围绕核心问题展开,同时教学环节也应围绕这一核心问题进行,并融入适当的评价,确保教学与评价相一致。以本节课为例,虽然前半部分尝试让学生自主阅读和思考以掌握基础知识,通过表格整理知识并进行展示和评价,但从整体设计来看,仍显得不够严谨和细致。
课堂实施困境
课堂进行中,学生的参与热情并未被充分激发。所提问题过于宽泛,既未提供适宜的资料,也未指引学生答题思路。以新文化运动的新思想为例,理解上存在偏差。缺乏利用视频、图片等具体材料,引导学生对比分析并解决问题的环节。教师讲解时过分注重教材内容,耗费了大量时间,教学手段生硬,导致变成了单向灌输,效果很不理想。
课堂训练不足
课堂上存在一个显著问题,那就是练习不够充分。原本预期通过练习帮助学生加深对知识的掌握和能力的提高,但实际情况并未达到预想的效果。课后反思这堂课,若能增加更多练习,学生对于新文化运动的理解或许会更加深刻。然而,现在只能责怪自己事先考虑不周全,对此深感自责。
交流评课收获
在交流评课的过程中,大家提供了真挚的帮助。他们提醒我,在朗读胡适的《文学改良刍义》时,不要读成“zhu”义;在展示课件后,应当有板书,明确课题和知识的关键点,帮助同学们理清学习思路;在讲述重大历史事件时,要用全称;选择材料时要谨慎,并注明来源。这些建议直指我教学的不足,让我受益匪浅。
学生指导缺乏
学生在阅读上遇到难题,我未能提供恰当的辅导。本应指导他们识别文本中的关键信息,或提供阅读指引,指引他们找到答题的路径,培养他们形成新的见解。然而,在课堂上,我未能做到这一点,致使众多学生在面对历史资料和问题时感到困惑,这确实是我的疏忽。
未来改进方向
我今后会严格执行县教研室发布的初中历史新授课流程。首先,我会巧妙地引入课程,明确学习目标,让学生明白学习内容;接着,我会带领学生通读全文,了解历史事实,解答“是什么”的问题;然后,通过主题教学,深入分析历史原因,弄清“为什么”;最后,通过巩固练习,让学生学会如何运用所学知识。同时,我会规范课堂环节,关注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,提升课堂阅读、思考、练习的实际效果。我坚信,只要不断努力改进,未来的历史课一定会越上越好。
各位老师,在你们教授历史的过程中,如何调动学生的热情并妥善处理课堂练习中的难题?期待大家能踊跃交流心得,同时,也请为这篇文章点赞和转发,让更多教师从中受到启发。
版权声明: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,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。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,不拥有所有权,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。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/违法违规的内容, 请联系本站,一经查实,本站将立刻删除。如若转载,请注明出处:http://www.limeson.com/html/tiyuwenda/9679.html